一、背景依据
“十四五”时期,我国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达到了历史新高,稳定和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至关重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标志着市域社会治理进入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明确“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以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风险为重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经中央政法委审核同意,确定南平市为第2期(2023-2025年)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根据《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武平安组〔2020〕1号),制定我市“十四五”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项规划。
二、目标任务
通过5年努力,努力实现“三个位居前列、四个持续提升、五个坚决防止”工作目标。同时共有 17项主要实现指标:综合指标3项,即公众安全感指数、执法工作满意率、扫黑除恶好评率;社会治安方面指标3项,包括:命案刑事案件破案率、派出所实有人口万人警力数、五年内刑释人员当年重新违法犯罪率;矛盾纠纷方面的指标5项,包括:初次信访按期办结率、初次信访新增重复率、信访网上评价好评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法院服判息诉率;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指标 4 项,即重点公共领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覆盖密度、村(社区)视频监控数和覆盖率、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事件采集数、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事件办结率;加强基层建设的指标2项,包括:智慧小区覆盖率、平安志愿者队伍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等。
1.“三个位居前列”:
——有效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隐患,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综治工作)总体绩效位居全省及南平市前列;
——有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工作体系、方式手段、保障能力等现代化,不断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社会治理总体成效位居全省及南平市前列;
——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让平安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及南平市前列。
2.“四个持续提升”:
——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建设,构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理格局;
——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体系建设,推动现代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大数据、大整合、大共享、大应用的开放治理格局;
——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健全社会治安基本要素管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以社区自治为基础、网格平台为支撑、治安要素掌控为重点的基层治理格局。
3.“五个坚决防止”:
——坚决防止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类敏感案事件;
——坚决防止发生暴恐事件;
——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集体进京访事件;
——坚决防止发生影响恶劣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
——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
三、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社会治安环境不断优化,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在南平市考评中均在南平市各县(市、区)前列,并进入优秀序列,获得全省第四轮首批平安县(市、区)表彰命名,市委政法委被评选表彰为全省2017—2020年度政法委系统先进集体,全市群众安全感从2016年的96.055%提升至2020年的99.0725%,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度从2016年的92.44%提升至2020年的97.345%。
一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更加规范。我市创新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12345”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并规范运行,创新了以“茶室评理”“红色评理”“摆茶说理”“百姓评议团”等为平台的“百姓说理之家”调解组织建设,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机制。
二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自2018年1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上级的部署安排,以“一十百千万”为抓手,深入开展“六清”行动,对黑恶势力发起强大攻势,既在深挖整治上见成效,又在常治长效上下功夫,弘扬社会正气,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止目前,我市公安机关打掉涉黑涉恶组织、集团、团伙11个,破获九类涉恶案件166起,抓获涉恶九类人员521名,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人,查封、扣押、冻结各类资金财产总价值达1.8亿余元。
三是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创新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党政主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政法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参与”并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全市聘请了法律顾问22名,下派法律指导员127名,建成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法律诊所46个、法律指导员之家10个,聘请专职调解员20人,实现“一乡(镇、街道)一法律顾问,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法律指导员,一社区及有条件的村一法律诊所”。同时创新“云上聊法”,建成线上法治宣讲团2批45人,打造14处法治文化阵地,各村开设普法工作站、聊法亭等阵地近80余处。以一支专业的普法宣传队伍、一月一法治主题、一月一期“巡回法治讲堂”、一张便民服务联系卡为主线,采用“法治讲堂”“法治超市”“法治在线”等普法形式,创新开展了“我和百姓聊聊法”活动,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法律法规、“巡回法治讲堂”进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人群法治服务等活动,整合各普法部门和专家资源,集体下乡“坐诊”,以案说理释法,面对面向乡村群众提供征地拆迁、土地权属、婚姻家庭、上学就医等方面法律咨询服务,真正做到把“法”送到群众手里。
四是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划分网格,组建服务管理团队,整合服务管理事项,建立综合信息系统,打造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履行网格服务管理指挥、调度、监管和“一站式”公共便民服务窗口职能,开展“一网办”、“ 一网通”等服务管理新模式,为城乡百姓和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深化平安联勤机制。完善提升平安高速高铁企地联勤机制, 在高速、高铁沿线和工业园区设立高速高铁企地联勤中心(站),形成了“三圈”、“六联”及“1+N”的长效管理,多次接受上级部门检查,获得肯定。深入开展“四无”平安村居创建。围绕“无案件、无上访、无诉讼、无邪教”的“四无”平安村创建活动目标,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四无”平安村居命名达标村居数由2016年的6个提高到2020年的15个。创新“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作用,努力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范围期限
2021年至2025年,推行项目化运作,每年研究确定一批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努力探索符合本辖区本单位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治理模式,在全市范围内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武夷。
五、主要内容
1.明确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2.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发挥政法单位职能作用,强化司法协作,将创新“宣传教育、依法保护、严厉打击、联防联动、快速修复”五位一体的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写入规划,形成强大合力,为我市生态环境打造法治引擎。
3. 规划要求要加强国家政治安全体系建设,根据我市实际,创新建设全省首个县级国家安全教育展馆(福建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政治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
4. 规划中将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建设重点予以推进,推进信访维稳“接管通”工作机制,打造“百姓说理之家”社会调解品牌,推行“茶室评理室”“红色评理站”“摆茶评理室”“百姓评议团”等我市特色平台,建立提供“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的实体化解平台和在线服务平台, 重视初信初访,提升矛盾纠纷受理和化解水平。
5.规划中将我市原有的“党建引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深化开展“我和百姓聊聊法”活动,全面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一居一法律诊所”,创新推行 “美德银行”“星级文明积分超市”等乡村治理积分制做法,强化村规民约,大力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完善提升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6.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是根本,规划中明确将全面推进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发挥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作用,增强制度创新和过硬队伍建设,明确落实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财力保障,推进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六、注意事项
各有关责任单位要提高站位,加强对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提前着手筹划,主动配合跟进,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平安建设工作的“重头戏”切实加以推进,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以保障2025年南平市通过试点验收。
七、关键词诠释
1.新时代“枫桥经验”: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总结“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工作经验。
2.“雪亮工程”视频监控体系建设: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3.信访维稳“接管通”机制:落实市、乡、村三级接访平台,实施信访事项“红、黄、蓝”三线管理,打造政府防范平台、民间化解平台、“三调联动”等互动平台,直通百姓。
4.“闽事理”平台:为微信上提供线上办事、矛盾纠纷求助化解、反映诉求、咨询举报等功能的“闽事理”小程序。
5.基层信访维稳“吸附行动”:将基层矛盾纠纷和信访稳定问题吸附在当地,切实筑牢基层防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市、矛盾不上交”。
6.“四下基层”: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
7.“四门四访”: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
8.“513”新型乡村治理公共法律服务模式:我市创新的灵活运用提供法律顾问、开设法治讲堂、进行法律体检、建设法治宣传阵地、举办法治集市等5种方式,实现司法所统筹,深度融合实体、网络、热线3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八、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联系人:叶丽财;联系电话:0599—5317356